「自由潛水員」更容易接近海洋動物?

最後更新於: 31st-8-2022

自由潛水中在近年開始為人所認識,除了是因為舉辦了各類型的極限挑戰賽事而受到主流媒體關注和報導外,在輕裝就能下海和優雅的水下動態姿勢吸引下,這方面也成為了俘虜一群熱愛水下運動愛好者的重要引子。這些愛好者有的是衝著挑戰個人極限而來,有的是為了拍攝華麗照片而學習,而有的其中一些,則是為了接近水下動物而投入這項運動。

自由潛水員加入海獅群之中

已知的海洋生物多達20多萬種,未知的更可能多達200萬種之多,在過去,水肺潛水、操縱水下機器人是人們一直以來探索海洋的主要方式,但隨着欲求探索水下的需求越來越多,多種大眾化形式的水下活動也逐漸被加速「成熟」和被為人所認識,例如浮潛、徒手潛水等,而作為水下休閒娛樂活動之一的「自由潛水」,也正好為接觸海洋生物提供了另一種獨特的方式,一種更好接近海洋動物的方式。

三點方向探討

首先,為什麼自由潛水是一種更好接近海洋生物的水下運動呢?我們可以從裝備(外形流線)、技術(動作姿態)、環境(製造噪音)以上幾點來探討為什麼自由潛水員可能更容易接觸大、中,小型海洋動物的固中原因。

1. 自由潛水的裝備更少、更靈巧、更優於應用在與海洋動物的游動上

能否在水下順利地靠近到遇上的海洋生物附近,其中一個關鍵是「速度」。海洋動物天生就是游泳好手是不容置疑的,生來便擁有精細的魚鮨設計和一身的流線造型,造就牠們能以輕輕一個擺動便游出數仗之遠,叫人在水下望塵莫及。

靠近魚群不是那麼搖遠的事

對比起水肺潛水、和水下機器人,自由潛水既沒有大氣瓶、也沒有過多的浮力裝置,更沒有一身鐵扣鋼釘的配件,如果技巧和能力配合到位,自由潛水可以在只有面鏡、和蛙鞋這兩種裝備下,就開始對水下世界進行探索和娛樂,比起需要攜帶多種裝備的水肺潛水員,自由潛水員確實能把水下移動的性能發揮得更好。

〔一名水肺潛水員的一般水下移動速度約0.5米/秒(1 Knots)〕

〔一名雙蹼自由潛水員的一般水下移動速度約1米/秒(2 Knots)〕

〔一名單蹼自由潛水員的一般水下移動速度約1.5米/秒(3 Knots)〕

氣瓶潛水員(全裝備)
單蹼自由潛水員(全裝備)

海洋動物越是遇見比牠自身巨大的生物,主動躲開的”生存模式”便越會被引爆,這是動物界與生俱來躲避捕食者的自然反應,如果從牠們的視角出發,比起巨大的黒影(滿裝的水肺潛水員、水下機器人),海洋動物更容易接受纖長的小黑影(輕盈的自由潛水員)。盡管為了達到更舒適的下潛體驗,自由潛水也會常見使用潛水衣作為保暖,和安置配重作為副助,但這並沒有犧牲自由潛水過多的靈活性、和流線體形,反而在光滑材質的潛衣和配重浮力調整下,潛水員能於水下得到更好的滑水性能。

與鬼蝠魟近距離游動的自由潛水員

這種輕裝的下海形式因為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裝備而變得輕盈之餘,同時又把水阻大幅度地改善和減少,為游動時的速度和靈活性帶來了正面的回饋,特別是與鯨魚、鬼蝠魟、鯨鯊等的大形海洋動物同游時,這種輕盈和低水阻的運動特質更顯得格外實用(前提是對方沒有加速游動),為尾隨觀察海洋動物、或與牠們同時游泳時,帶來了更多可相處的機會。

鯨鯊看似容許了自由潛水員的存在

2. 自由潛水員的水中移動技巧利於與海洋動物互動

身體筆直,尾端修長,游姿帶韻,節奏輕柔,這是哪一條魚?這不是魚,這是自由潛水員的在水下的模樣。在自由潛水的課堂裡,學習怎麼有效率提升游動能力是一大的課題,也是大部分自由潛水員都會去重視的課題,在經過多年的發展,自由潛水亦整理出一套有助在水裏推進的姿勢和動作技巧。

悠悠地存在於魚群之間的自由潛水員

從髖關節發力踢蹼、眼睛保持與身體呈90度的視線、兩肩放鬆,雙手垂直貼在兩大腿外側、保持膝蓋和腳踝伸直、兩蹼前後交替對稱等等,當自由潛水員掌握這些技巧後,可顯著地從費力兼阻水的游動裡,蛻變到省力又有效率地在水中移動,技巧越是熟練,潛姿越見優雅,方式也越是流暢,這都是形成今天眾人眼裡,產生對自由潛水人士很會與「水」打交道印象的重要因素。

使用單蹼的自由潛水員份外像條魚

除了人們對優雅效率高的游姿有好感,海洋動物似乎也對這有所認同,一些中、大型的海洋動物,例如海豚、鯊魚、鯨鯊等,似乎較容易接受游動比較高效、或泳姿自如的潛水人士,甚至乎主動與潛水員互動,當中較大的原因可能是,從牠們觀察這些人在水中的活動能力來看,牠們會認為自由潛水者看似也是海洋中的生物個體,在動物行為學裡,動物對牠們認知有共鳴的生物有着更低的抗拒反應和戒心,這意味海洋動物有很高可能性因上述原因而把自由潛水員惕除於「未知外來生物」的對待範圍內,而”同意”彼此可以有一個俱限度的相處距離。

自由潛水員的自由落體引起了海豚的好奇

至於小型的海洋動物,牠們對於潛水員突兀的動作非常敏感,即使是輕微的舉動,如果呈現的方式不柔順、不自然或急速,都會容易驚嚇、或威脅到牠們的安全感而躲避潛水員,但在自由潛水裡,這種情更少地發生,因為自由潛水者除了泳技高效之外,其動作也特別輕柔,原因是自由潛水者是以憋氣進行潛水活動的,輕柔的舉動除了帶來更多韻律,還比較省氧,這有助自由潛水者延長水下的停留時間,而這種較為温和的水下舉動亦因此為自由潛水者贏來更多接近海洋動物的機會。因技術而造就姿態,再因姿態而拉近與海洋動物親近的可能,這是作為一名自由潛水者的另類得着。

雙蹼的踢姿別具優雅

越來越多潛水員開始喜歡以自由潛水的方式接近海洋動物,其中一位名為Jillian Morris的海洋生物學家,她曾在一篇名為「Tips for freediving with shark」的文章中指出,自由潛水給了她前所未有與鯊魚聯繫的理想方式,她認為自由潛水給了她在水下非常放鬆的身心狀態,而這種狀態有助她與鯊魚之間的互動。Jillian本身是一名水肺潛水教練,有着相當豐厚的潛水經歷,由她說出的經驗來看,可以令人更加相信以自由潛水與海洋動物接觸有着一定的正面評價。

自由潛水員與鯊魚的互動

3. 憋氣下潛的自由潛水不會對水底環境產生顯著聲響而驚嚇到海洋動物

聲音在陸地上的傳播速度大概為340米/秒,而在水中,由於液體介質影響下,聲音的傳播速度可以高達約1500米/秒,因此在水下製造的聲響可以輕易便被水下周遭方圓1.5公里的海洋動物所聽見,從而使牠們對你有所注意或提防,繼而使你未游近,牠們先游走的情況偶有發生。

與自由潛水成為好朋友的章魚(Octopus Teacher)

自由潛水員是一位水下的”寧靜者”,從吸入最後一口氣下潛開始,他們便如同被搖控器按了「消音」鍵一樣,此終沉默,並一聲不響,直到再次返回水面為止,這些零噪音的水下探訪者之所以能更容易得到海洋動物的親近,是因為他們沒有製造出不屬於水下的額外顯著聲音,例如換氣聲、敲氣瓶聲、機械運作聲等等。

這些聲音對我們人類而言,並非屬於完全不可接受的聲響,但對聲音敏感的海洋動物來說,這已經足夠使牠們產生”受威脅”的感受,從而出現更多回避、游開、躲藏的本能反應,以海洋動物對聲音所作出的反應來評論,這些額外的聲音可以被統稱為”騷擾”的聲音。

海龜知道「他」不是危險

而“氣泡”是造成中、小型海洋動物受驚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每個下潛人士都可以發現的現象,但這問題並不是”氣泡”本身而造成,而是引起”氣泡”的瞬間,所伴隨的”氣體磨擦聲音”所造成的,這就有如我們常常是被雷聲所嚇,而非閃電本身的情況一樣。

一篇名為「無聲魚類調查」的報告曾經指出,當他們分別使用(OC)標準開路SCUBA設備(有氣泡)和(CCR)不產生氣泡的閉氣循環呼吸器設備(無氣泡)進行魚群普查時,得出的結果顯示(CCR)設備一方,比(OC)設備一方,所紀錄的物種要增加了48%,同時在魚類豐富度方面增加了260%,這就可以解釋出為什麼『自由潛水員』比『水肺潛水員』更為容易接近海中生物,因為在自由潛水的一憋氣下潛中,潛水員所產生的氣泡非常有限(除了上升時的氣體因擴張而被釋放的小氣泡),這令自由潛水員在大部分潛水時間都處於一個相當低聲響的活動過程中,贏得了更好接近海洋動物的潛水能力。

自由潛水員"寧靜"地出現在海牛的棲息地

結論

經過以上論點的探討,自由潛水者在優化的裝備量、高效的潛水技術、和進行潛水活動時對水下環境影響的議題下,確實存在着一定的與海洋動物容易親近的優勢,但前提是該潛水員必須做出了具說服力的水下能力,才能駕馭這份優勢,否則在裝備調整錯誤(不適合的浮力)、拖泥帶水的游動技術(影響水流掠過的流暢程度)、和製造出噪音(使用推進器產生馬達噪音)的情況下,自由潛水員也是難以”說服”牠們不要迴避、或躲開自己。

大翅鯨與自由潛水員的對望似乎是一種「默許」

在海洋動物「反捕食者」的行為中,牠們會透過觀察其它海洋動物的反應來判定自己是否處於被捕食的高風險區域,所以如果自由潛水員一開始便能借上述3點優勢接近到海洋動物,他們將可以把這優勢效應自動放大,令更多的海洋動物放下對他們的戎心,而獲得被定義為「非捕食者」的信任,讓自己更加容易接近海洋動物。

尊重和理解不會一直都是單向的

雖然目前普遍作海洋動物研究時,水肺潛水依然是大多數人所採用的方式,一來是潛水時間可以較長,二是水肺潛水已經發展成熟,適合借用它的優點作更多對海洋的探索,但由於「自由潛水」這項運動仍然處於發展階段,它可以出現的發展空間仍然相對為大,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步伐下,相信也存著一定的海洋價值,當安全、技術、裝備能到達一定處理任務的程度和掌握時,自由潛水將能在海洋生物研究的範疇上,得到更好或更多的貢獻成果。

作者 - Author

🇭🇰 JM CHEUNG

雙板滑雪教練 X 自由潛水教練 & 比賽裁判
NZSIA
| AIDA & Molchanovs | AIDA
“享受雪地上的刺激;淘醉水面下的寧靜。”

冬天為「白雪」獻身,夏天為「大海」勞役。